经历大革命洗礼的巴陵少年-老五白菜网

老五白菜网 >文化 >人物

经历大革命洗礼的巴陵少年
——从“左铁铮”到“左漠野”
时间:2024-05-12 15:23:34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图片2.jpg

湖滨大学旧址现状。

□刘燕林

“汝乃环山抱湖,林木花卉悦目。清空飞鸟,终年乐欢。吾学为人于斯,吾更勉奋于兹……”桃花初绽的时节,我来到湖滨黄沙湾湖滨大学旧址,站在学生宿舍楼的回廊上凭栏眺望,眼前洞庭湖烟波浩淼,耳边回响百年前的校歌。想象百年前的春天,谁也站在这里望万顷湖波,念天地之悠悠?

考进西学堂

1925年春天,12岁的左铁铮,正好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读初一。他在城内读完四年初小,两年高小,考入城外黄沙湾的湖滨大学附中读中学。当时这所学校叫湖滨大学,校内还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是基督教美国复初会牧师海维礼开办的,办学经费由美国教会直接拨款。

左铁铮是湘阴左氏后人,富n代。祖父的上辈开着七家当铺,是岳阳城里的巨富、著名士绅。祖父辈时渐露颓势,但还持有房产铺面。1909年12月岳阳县城区成立商会,祖父左秋帆是第二届商会会长。父亲左小帆在九大精盐公司当股东兼高级职员,领股份分红和薪金。

左铁铮有七姊妹,他是老六,上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左铁铮皮肤白皙,五官端正,大眼睛闪着聪慧的光芒,深得父亲喜欢。四岁时母亲生病去世,继母也很疼爱他。父亲对左铁铮寄予很大希望。

湘阴左氏历代重视教育,左铁铮家既是巨富,也是书香门第。父亲左小帆虽然接受私塾教育,但思想新潮,是改良派,对新生事物充满热情。他教育孩子们要富国强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送孩子进洋学堂,受洋教育。但同时又重视国文教育,请老先生到家里为孩子们教四书五经。

图片1.jpg

左漠野。

左铁铮六岁就被父亲送到基督教美国复初会创办的岭南小学读书。学制是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初小四年级开始学英文。学校中国老师多,外国老师少。课程有国文、修身、历史、地理、算术、自然。

从小学到中学,左铁铮一直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左铁铮回忆说:“我在小学中学大学,我的朋友中我都是倒数第一,最小的。在我家乡,我们那些孩子叫小儿,说左家的小儿就是指我。”左铁铮英文学得好,国文基础更是扎实。1925年春天他才12岁,却考上了湖滨大学附属中学。

大革命浪潮

1926年暑假,大革命的浪潮涌进了岳阳这座古城。左铁铮目睹了古城划时代的巨变。

8月21日晚,城外北伐军的枪炮声闷响,城内北洋驻军的步履匆匆响在麻石板路上,老百姓关门闭户,心里七上八下。岳阳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民国初年南北军阀混战,岳阳成拉锯战之焦点,自1916年起,岳阳城遭遇七次兵祸洗劫,也正是左家当铺生意败落的根源。这一次北伐军攻城,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驻岳北洋军是吴佩孚部下叶开鑫部、余荫森部。吴佩孚落难时曾率部驻留岳阳大半年(1925年3月至10月),吴佩孚应岳州绅商之要求,严令部下兵退时勿骚扰岳州城,岳州此次乃免遭兵祸。

8月22日上午北伐军入城。百姓们捧茶送水,沿途欢呼,人们手持各色三角旗子,夹道欢迎,气氛热烈融洽。13岁的左铁铮高举着小红旗,站在欢迎的队伍中。北伐军真的不同以往入境部队,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8月27日下午2时许,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率北伐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率部偕苏联军事顾问团,由长沙乘火车到达岳阳车站。蒋介石在月台上接见岳阳县各界人士,发表讲话。左铁铮的父亲左小帆作为商界代表,也在现场。左小帆回家后给儿女们描绘了月台所见情景,精神格外振奋。

8月28日上午,岳阳楼前坪举行北伐克复岳州庆祝大会,左小帆作为岳阳知名人士应邀出席。留驻岳阳的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在会上发表演讲。

8月29日晚,岳阳县举行庆祝北伐胜利的提灯游行大会。东门外操坪,乌泱乌泱的,城里的人几乎都聚集来了。

北伐军驻岳阳的四五天里,每天都去东门操坪操练。邻近一些小孩子也学着他们,组成一支小队伍,跟在他们后面喊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这一幕幕,映在左铁铮的眼帘。父亲左小帆兴奋地喊:“变了,变了,时代变了,一个好世道来到了!”左铁铮心里也充满了向往。

9月开学季。湖滨大学离城十五里,与古城一水相隔。洋教士、洋教师、洋太太、洋小孩集中于此,高高的围墙和防洪坝隔开了乡民,俨然是独立王国。只有礼拜天,校园对外开放,因为校园山顶建了一座小教堂,周边基督教徒都要来做礼拜。

宁静的校园其实极不平静,大革命的浪潮早已卷进了校园。湖滨大学的师生中有国民党员、共产党员,都公开活动。大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吴国铎就是中共党员。地理教师任伊平是国民党员,牵头成立了国民党岳阳市党部并担任常务委员。

9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农运特派员刘士奇来到岳阳县,牵头成立国民党岳阳县党部筹委会。曾在湖滨大学担任国文教师的彭德基被选为常务委员。彭德基、任伊平两位老师都教过左铁铮的课。随后,刘士奇亮出了共产党员身份,成立了中共岳阳地委并担任地委书记。

远离城区的湖滨大学的学生们,积极策应县城的革命行动。城区的湖南第三联合中学(岳阳市一中前身)成立学生自治会,初13班学生、中共党员曹瑛担任会长;接着全城各中学也纷纷成立学生自治会,湖滨大学也成立了学生自治会,推举吴国铎担任会长。

10月10日,城内举行双十节提灯游行活动。吴国铎组织湖滨大学的学生也要去城里参加,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都在准备纸糊灯笼和三角旗。校方却不同意,紧闭大门,不准放行一名学生。吴国铎交涉又交涉,依然得不到许可。天色渐暗,吴国铎果断决定就在校园内举行提灯游行。

学生们按照游行线路,从山顶到半山坡再到山脚,提着灯笼,高喊口号,游了一圈又一圈,洋人们关门闭户,却拦不住声浪入耳。乡民们驻足田埂和院坪,与墙内的学生们一样激情昂扬。

11月初,湖滨大学的学生们集体离校来到岳阳城里,与贞信女中的学生们联合起来,在岳阳城内举行集会,发表演说,掀起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高潮。

湖滨大学校方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开除学生吴国铎和老师任伊平。这下犹如干柴堆里丢了一个火星子,学生们群情激昂,当即宣布罢课,在校长楼前示威,要求学校不得强迫每个学生都学《圣经》和做礼拜,要求取消圣经课和做礼拜。

校方见大势已去,11月中旬便索性关门。湖滨大学、贞信女中皆停办,仅普济医院还保留。外国传教士及外籍教师此后纷纷撤离中国。

中共岳阳地委组织部部长孙稼派原湖滨大学生吴国铎、贾能光、邹楚贞3人在湖滨大学原址创办湖滨“双十”学校。其办学宗旨是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团组织,培养后备力量。凡贞信女中、湖滨大学的学生,只要自愿都可入学。当时有学生100多人。不久,该校成立了中共党支部,书记为吴国铎,支委委员为方仲文。

左铁铮自始至终参加了湖滨大学的风潮。他晚年回忆:“闹风潮闹到城里来了。国民党支持,政府支持。闹风潮就把学校闹关门了。我们自己就办了个‘双十’大学。”

左铁铮因病回家休养,离开了火热的校园。在城区,左铁铮见证了更加激越的革命风潮。1926年冬,岳阳一霸、人称“周大将军”的前商会会长周嘉淦被处决。1927年3月,县特别法庭在东门操坪召开审判大会,由刘士奇、县长何峙文及谭晓曙组成的特别法庭,公审并当场处决了杀害农运领袖胡国安的凶手方树溪。4月,省总工会代表与县总工会,发动岳阳四万工农群众,由水陆两路向城陵矶进发,夺回洋人把守的岳州海关,收回岳州关,大灭洋人威风。

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革命形势一派大好!

风云突变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21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国民党右派举起屠刀,向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大开杀戒,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马日事变当天,原湖滨大学教师彭德基、任伊平护送中共党员刘士奇、彭遨、曹瑛、郑翰吾等10余人去县教育会躲避反动军警搜查。第五天,许克祥等电令北伐军团长、驻岳警备司令部司令周希武严密监视共产党活动。周希武将这一情况通过其部属张天翼(共产党员)转告刘士奇。

第六天,刘士奇迅速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变措施,安排党团人员撤退或转入地下。会后,组织部部长孙稼与陈步凡处理机密文件,除了焚烧材料以外,将岳阳、临湘两县机密文件和党员名册置于铁桶里,交与中共黄沙湾支委委员方仲文。方仲文连夜来到湖滨“双十”学校,将其埋藏在校内的芭蕉树下,后潜回老家临湘避难。

1927年6月9日,湖滨“双十”学校的宁静被打破。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兵扑进校园。原来,方仲文6月初在临湘被捕叛变,在叛徒方仲文的指认下,反动官兵在芭蕉树下翻出埋在这里的铁桶。当即捕去学校教职员工袁进贤、周代鑫、吴国铎、贾能光、郭淮等七人。后又按名单四处捕人。当天,疯狂地抓捕数百人。袁进贤、王汉初等43名革命同志在东门操坪遭杀害。

6月底,对共产党员抱同情态度的北伐军驻岳警备司令周希武因有“庇共嫌疑”被调走,接防的是一位反共干将。聚焦在县城的土豪劣绅、国民党右派和其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救党委员会”,大肆逮捕农协负责人和农运积极分子、工运积极分子和共产党员。岳阳的革命形势风云突变,白色恐怖笼罩岳阳城乡。此后数年,被他们杀害的革命者数以百计。左铁铮晚年回忆:“大革命失败后,说共产党是暴徒。我的同学也有被枪毙的,说是暴徒,是共产党。”

黑云压城城欲摧。面对剧变的现实,14岁的少年左铁铮懵了,左铁铮的父亲左小帆灰心了,信念垮了:“乱世啊!乱世啊!”他对儿子严防死守,不准儿子出门了,不准儿子接近共产党。

左铁铮总是生病,经常是开学没两个月病了,病好了又放假了。左小帆不让儿子外出求学,让他待在家里,请教师补习英文和科学。自学国文,读古文,作诗,写文章,家里的书架敞开让儿子阅览。只要不搞革命,不搞危险的事。

左铁铮湖滨中学的很多同学在外面念书。有的在长沙,有的在南京,有的在上海。寒假回来,跟左铁铮讲外面的世界。左铁铮再也坐不住了。

春天来了,黄沙湾的桃花开了。左铁铮偷了家里两百元(现大洋),悄悄跑出了古城。

图片4.jpg

左漠野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办公室。

左铁铮辗转于南京、长沙、上海完成了高中学业。1931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受进步教师和同学影响,他的思想从教育救国转变成走革命道路。读《西行漫记》,渴望到西北去,到延安去,向校刊及《华北新报》《北平新报》等投稿时开始使用笔名“漠野”。1937年,22岁的左铁铮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组织派到延安,担任《新中华报》编辑。卢沟桥事变的消息是廖承志让总编辑向仲华和左漠野当晚送给毛主席的。左铁铮实现了到西北和华北的沙漠原野奔腾驰骋的梦想。

从此,左漠野这个名字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部分史料来源于左漠野谈话录音及子女采访)


(编辑:仇玉姣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