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突围建奇功-老五白菜网

老五白菜网 >文化 >名家

皖南突围建奇功
时间:2021-03-01 11:00:09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皖南突围建奇功——傅秋涛上将皖南事变率部突围纪事

□ 王幼飞

▲1939年周恩来(右三)与叶挺(右一)、陈毅(左一)、粟裕(左二)、傅秋涛(右四)、朱克靖(右二)在泾县新四军军部合影。

公式1965年国庆节傅秋涛(左)与江渭清(中)、陈士榘(右)在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

▲1941年皖南事变突围后,傅秋涛、陈斐然夫妇(前坐者)与战友合影。

傅秋涛上将像。

1941年1月,国民党当局策划了围歼新四军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皖南三个支队唯傅秋涛率领的第1支队1100多人成功突出了重围。在纪念皖南事变暨新四军重建军部80周年的时候,我们探寻历史,学史明理,更深刻地了解到傅秋涛率部突围而保存的一批骨干力量,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卓越,意义深远,永载史册。

奉命北移 风雨欲来

1937年傅秋涛等按党中央的指示,经与国民党当局多次谈判后,组织湘鄂赣三年艰苦游击战争保留下各地红军游击队900多人,集中到平江嘉义地区。19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陈毅任第1支队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兼第1团团长、江渭清任副团长,钟期光任政治处主任,王槐生任参谋长。这年2月,傅秋涛率部开赴抗日前线,一路上动员近400多青年参加新四军。1938年6月,傅秋涛率部参与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参加皖南反“扫荡”,击退日军进攻,攻占被日军占领的泾县县城。随着队伍扩大,第1团奉命扩编为新1支队,傅秋涛任支队司令员,江渭清任政委,下辖两个团。

1940年底新四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筹划向北转移,于1941年1月初将在皖南的三个支队和军部共9000多人编为3个纵队,分三路开进:新1支队为1纵队在左路。新1支队由老1团(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编成)、新1团、特务营、警卫通讯连组成,共约3000多人。傅秋涛任司令员兼政委,军部参谋处长赵凌波调任副司令员,江渭清任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参谋长为赵希仲。新2支队为2纵队,与军部直属队共约3000多人为中路。新3支队为3纵队居右路,约3000多人。

1月4日三路纵队冒雨开赴茂林,6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等在茂林潘村召开军事会议,决定1纵出球岭,2纵出丕岭、博刀岭,3纵出高岭,3纵5团为全军后卫,军部随2纵行动, 7日正午前会攻星潭。傅秋涛与江渭清参加会议后立即率部开进,中途突遭国民党52师、40师阻击,立即指挥反击开火,皖南事变的枪声就此打响。

其时国民党再次反共蓄谋已久。早在1940年春,蒋介石就与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部署“制裁”新四军的计划, 拟断“予以制裁”措施。国民党还提出了一个“中央提示案”,要划定八路军、新四军作战地境,将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50余万人削减为10万人,其中限期新四军要往长江北转移。蒋介石还密电顾祝同:对江南匪部,应按照前定计划,立即将其解决。上官云相根据蒋和顾的旨意,调集国民党军8个师计8万余人往皖南,且附近还待有第32和23两个集团军,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因是国共合作抗日之时,新四军转移时对国民党军大举进攻、阻拦袭击估计不足。军长叶挺为万无一失,曾与顾祝同和上官云相当面谈判,告诉北移路线。到达茂林地区后,叶挺又派人送信给近处国军40师师长方日英,通知新四军将按预定路线行动,请多协助,以免发生误会。方日英接信后随即命令各团占领茂林山道各出口制高点,构筑工事,封锁道路。上官云相明明知道新四军北移的路线,却大肆造谣说:新四军往南是想另辟根据地,拒不北移。皖面事变的枪声打响后,方日英高兴地说:“叶挺真的来啦!好啊,这一下他可上当了。”

决策反复 深陷重围

7日,傅秋涛指挥新1支队与国民党军阻拦部队激战,如期占领求岭,随后又抢越榔桥河,占领磅山。老1团已攻占与星潭镇一水之隔的制高点举山。正在等待会攻星潭,这时却接到军部回撤的命令,傅秋涛等干部大为惊疑。

由于高山峡谷间道路狭窄,大军行进缓慢,三路纵队在遭到顽军阻击时,各纵队由于山岭阻隔,电台联络不畅,激战中行动延误,会攻星潭受挫。项英在7日下午主持开会,因对突围方向举棋不定,使会议从下午3时开到夜间10时,长达7小时无果。叶挺忍无可忍,气愤地说:“现在我们陷入了重重包围,不打一场恶仗不花一些代价,是冲不出包围圈的。”项英身为副军长,却是中共东南局副书记、军委新四军书记。项叶不和,引起叶挺曾提出辞职,全军皆知。项英自恃有游击战争经验,最终否定了叶挺猛攻星潭敌军防线突围的意见,改变军部已定作战计划,命令各纵队回撤,改道出太平,绕黄山突围。

几天来皖南冬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艰难。新四军各纵队回撤,都遭到国民党军袭击包围。敌人占据隘关要地,居高临下开火,新四军三路人马各自为战,无法相互支援,被动挨打,牺牲惨重。傅秋涛率新1支队接军部命令要回撤,老1团团长熊应堂等干部提出异议,被赵凌波以“不服从命令者,军法论处”威胁,撤回榔桥河地区后即陷敌军40师和52师重围。

8日,上官云相命令各部发起总攻。敌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密集的炮火,疯狂袭击被分割包围的各路新四军。陷入包围的左路新1支队,8、 9两日与敌争夺榜山、求岭,激战拼杀中伤亡不断,与军部失去联络,从顽军俘虏口中获悉敌援兵正向榔桥地区扑来。万分危急中,傅秋涛召集负责人商量。江渭清建议:现在还有2000多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往东杀出一血路,冲出包围。支队和两个团主要干部都同意此策,唯副司令赵凌波坚决反对说:军部与2纵3纵都没有冲出重围,我们应回去救援,切不可单独行动,否则要犯大错误。傅碍于赵是军部派来的,只得指挥部队一面与敌激战,固守阵地,一面命电台请示军部。指战员都忍着饥饿疲累与敌拼杀,苦等军部指示,可是一连两天电台均无音讯。

这两天军部无指令,其实发生了大事。因获悉上官云相要发起总攻,项英带着副参谋长周子昆等身边干部、警卫人员十多人擅自离开了军部。叶挺、饶漱石立即向中央和中原局报告,中原局刘少奇首先复电,指示要叶、饶担负重任,极力挽救危局。叶挺心急如焚,率军部在高坦激战后,沿东流山转到石井坑,再往外突围遇到重兵阻击,只得在石井坑设立临时指挥所。他命令部队抢占东流山及四周制高点,指挥各部与围攻敌军奋勇拼杀,反复争夺。无奈各部已激战数日,精疲力尽,伤亡剧增,从围攻石井坑的5个师中突围已经十分艰难。项英一行人转了两天,无法突出去,只好折回来于10日中午回到石井坑军部。

浴血拼杀 绝地求生

新1支队直到9日午后,才接到军部来电,要1纵牵制敌军,掩护军部(随2纵)和3纵突围,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可独立自主往苏南。这天上午,敌援兵直插新、老1团结合部,傅秋涛指挥老1团配合新1团反击,将敌击退。老1团趁机强攻梅树岭,攻至半山腰,赵凌波派人传令后撤。傅秋涛得知后气愤至极,恼怒:“这是打什么仗?他搞什么名堂?”叫人找赵凌波来问个究竟,此时却找不到人,他离队被俘后叛变了。赵凌波叛逃后,参谋长赵希仲也叛逃了,形势越来越严重。傅秋涛令电台人员向军部联络请示,无奈电台已坏,联系断绝。

傅秋涛立即召开支队紧急党委会,商量下一步行动。大家经过分析,面对包围的敌军已增援到4个师,现在支队伤亡惨烈,弹尽粮绝,陷于绝境,只有向苏南方向转移,才可能有一线生机。会议决定由老1团打前卫,新1团打掩护,当纵队司令部冲出后,全体人员在板桥集合。确定突破口选择在球岭南六华里处“三节水”地区。这是一个峡谷地带,公路从峡谷中穿过。因地形险要,敌人只有顽52师154团一部分兵力防守。虽是一着险棋,但可出其不意。

江渭清自告奋勇要带队冲杀,傅秋涛劝阻说白天突围伤亡太大,即与江商定在傍晚后突击。当晚乘着大雨黑夜,新1团团长张铚秀指挥由特务营组成突击队悄悄接近敌人阵地,先投出一排手榴弹,趁着手榴弹爆炸的火光和烟雾,操起机枪扫射,夺取敌阵地,阻击敌人。在新1团拼死掩护下,江渭清带领一个连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冲过榔桥附近的公路上了山。紧随着老1团熊应堂、支队副参谋长吴咏湘等干部带领队伍冲出来,接着傅秋涛率领司令部队伍也冲过了榔桥上山。担负掩护的新1团大部与老1团1部在强敌阻击下,被阻隔在后,电台受损,与支队断了联系。

傅秋涛与江渭清、熊应堂等会合后,他要老1团2营营长韩云等人点燃三堆火,发出信号,收集突围出来的人员。在老虎坪收集到有500余人的队伍,傅秋涛迅速编成一个步兵连,两个手枪连,为继续突围做准备。由于国民党围剿加剧,傅秋涛与江渭清等商议,觉得好几百人一起走,目标太大,又将3个连的队伍化整为零,让大家分路独立突围,尽快去苏南。

不料转移突围中又遭敌人炮弹袭击,炸伤参谋长王槐生和3营营长范连飞等3人。为继续轻装突围,傅秋涛派人安置伤病员到老乡家隐藏治疗,并要爱人陈斐然带着不满周岁孩子留下照顾伤员。当支队政治处副主任、民运股长黄吉民带陈斐然及小孩去找老乡时,得知王槐生已牺牲了,只好嘱托老乡安葬牺牲人员,寄留下小孩子后返回。这个小孩直到1949年夏通过当地党组织找回,改名叫傅寰。

傅秋涛带着老侦察出身的营教导员汪克明等12名精干的干部组成的队伍,进入泾县、宁国、宣城三县边境的山区,向苏南转战行进。经数日浴血拼战,他们血污军装,个个蓬头垢面,正逢隆冬雨雪交加,更加饥寒交迫。一次摸进当涂县的一山村正待问路,有乡人大喊“土匪来了!”引起搜索的敌兵追来。傅秋涛总结教训,此后进到村庄干脆亮出新四军招牌。在后来找到另一个山村时,又有人说他们是土匪,傅秋涛大声告诉说:“乡亲们,我们是新四军,不是土匪。我就是傅秋涛,你们喊的傅司令。”老乡辩认,果然是傅司令,热心报告周边的敌情,送上吃的东西。

在朝着苏南方向突围的过程中,他们或乔装成百姓,或化装作顽军便衣,一路风雨无阻潜行。当来到宣城境内时,遇到了江南青洪帮大头目陈玉庚门下的几个徒弟。傅秋涛在江南做统战工作时和陈熟悉,认识陈的不少徒弟。交谈后,他们愿意给予帮助,同傅秋涛一行越过敌一哨卡时,青洪帮几个徒弟故意起哄闹事,转移守卡人的注意力,傅秋涛一行快速越过。进入广德地区的一个村,遇到一支蒋军保安队,发生交火。傅秋涛指挥一边撤退,一边还击,最后来到南漪湖边。湖边正好有一艘大船,船老大以为他们是敌52师的人,拒绝摆渡。眼看追兵即将赶到,情急中2营营长汪其祥掏出手枪逼着船老大说:“给钱,不开船就枪毙你。”船在湖里行走了一段后,傅秋涛诚恳地向船老大道歉,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船老大说:“我也猜出来了几分。要是52师的人,就开到河中沉船算了。你们是新四军,不要说两家话了。”在船老大的帮助下,傅秋涛等通过水路,从溧水来到溧阳。2月10日,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新四军16旅的驻地,重新回到队伍中。过了几天,他们穿过长荡湖和太湖,到达无锡新四军6师师部。

另说江渭清因腿伤走路很吃力,他带领50多人为了安全,避开有国民党重兵驻守的近路,绕远路往天目山走,经2个月的艰难转战,到达苏南。

新1团团长张铚秀率部掩护主力突围后,没能跟上支队,当即收拢部队撤退,隐蔽向东南方向转移。这时全团只剩下200多人,他们边走边收拢兄弟部队被打散的同志,走了一个多月,到达无为地区。老1团1营长李元等数百人没能跟上,随即上山转战到石井坑,参加军部东流山守卫战,后分散突围,有300多人到了江北。公历3月5日在6师驻地,傅秋涛同突围出来的江渭清等各路人马,以及突围后零散归队的第1支队人员胜利会合。

再举旌旗 功绩永存

皖南军部12日接到传来的中共中央复电,要叶挺全权指挥。13日,中央电示叶挺:如有可能,可以分批东进或北进为有利。叶挺指挥守卫石井坑的各路大军已浴血苦战8昼夜,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弹尽粮绝,集团突围已无力回天。叶挺随即命令机要员周临冰向党中央发出最后一份电报,表示“就是剩下一人一枪,也要与卖国贼打到底。”他主持军部最后一次会议,决定军部和各路队伍分散突围。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建议叶挺下山谈判,叶挺认为“我现在是败兵之将,根本没有谈判的条件。”他深知去谈判凶多吉少,但为了挽救新四军被围人员,听从饶的意见,14日傍晚带领10多人下山谈判,随即被扣押。

皖南事变使新四军遭受重创。1月17日国民党当局通令解散新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对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叶挺被扣后遭到长期关押,他拒绝蒋介石许诺的高官厚禄,直到1946年经中共营救出狱,4月8日回延安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项英、周子昆突围中隐藏在蜜蜂洞,被警卫副官刘厚总杀害,刘夺取金条等物叛变投敌。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转移激战中身中数弹负重伤,军部警卫连副连长李甫带着战士抬着他突围。袁国平为了不拖累战友突围,他挣扎掏出手枪自残牺牲。全军战死2000多人,伤残1000多人,被俘4000多人。

党中央在皖南事变后发表声明强烈抗议,提出惩办皖南事变的祸首,恢复叶挺军长自由,交还皖南新四军全部人枪,抚恤皖南新四军全部伤亡将士等12条。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发言人的名义发表谈话,揭露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的反共真相。

皖南事变后10多天,中共中央军委于1 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随后新四军重建党的政治工作机构,团以上单位任命政委,正式成为党军,并扩编9万余人。傅秋涛突围后在6师休息了几天,根据刘少奇和陈毅的来电,又渡江北上,在盐城见到了刘少奇和陈毅。

1942年以皖南事变突围幸存指战员为核心组建了新四军第7师,傅秋涛任新7师副师长(张鼎丞任师长,尚在延安未到任)。他与政委曾希圣率部抗击侵华日军,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壮大新四军力量,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新7师由1900余人发展到6000多人,淬火成钢,很快成为新四军的一支劲旅。

1943年2月,傅秋涛被选为新四军出席党的七大代表,1944年傅秋涛先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参加中共七大后,傅秋涛与陈毅等干部直赴山东。傅秋涛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领导军区部队配合主力,同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周旋于鲁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傅秋涛任中共鲁中南区委第一副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兼华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第一副政委。傅秋涛曾经动员了几十万民兵和民工,运输弹药物资,支援前线,为夺取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勋功。全国解放后,傅秋涛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皖南事变突围幸存者有傅秋涛被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军部教导总队政治处主任余立金和二纵队政委兼老三团政委黄火星被授中将军衔;有28人授少将,其中新1支队有吴咏湘、熊应堂、张铚秀等10多人授少将,另有黄吉民、韩云等一批干部被授大校军衔。

傅秋涛晚年抱病主持编写了《中国民兵》史一书。1981年8月25日,傅秋涛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将军长逝远去,功绩青史永存。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安镜蓉)
网站地图